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關稅風暴接踵而來,快看專家如何解析,抓穩投資、發掘獲利!現在訂閱,立即暢讀經濟 VIP 好文,還有黃金等你拿喔!


⭐不限方案訂閱送 7-11 100 元
⭐年訂有機會獨得黃金豆一錢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關稅風暴接踵而來,快看專家如何解析,抓穩投資、發掘獲利!現在訂閱,立即暢讀經濟 VIP 好文,還有黃金等你拿喔!


⭐不限方案訂閱送 7-11 100 元
⭐年訂有機會獨得黃金豆一錢


不再通知

點子農場/讓藝術推動社會創新

本文共1249字

經濟日報 吳仁麟(點子農場創新顧問公司執行長)

AI科技迅猛發展,國際局勢波譎雲詭,氣候變遷的陰影籠罩著未來。在這樣充滿不確定的時代,世人渴望一種能夠穿透混亂、帶來安定與希望的力量。藝術,是否能成為那道光?不僅安定人心,還能推動社會創新,成為變革的引擎。

如果說科技帶來的是效率與速度,商業驅動的是市場與競爭,那麼藝術所提供的,或許是一種更深層的變革,一種跨越邊界,將創意、公益與生意串聯起來的智慧。

藝術有一種特殊的力量,能夠重塑我們觀看世界的方式,挑戰既有秩序,並在看似無法改變的現實之中,開創新的可能性。

當藝術與創新相遇,就不再只是孤立的創作,而是融入社會機制,成為一種能夠影響現實的推動力。

在創意的啟發下,藝術改變了科技與產業;在公益的視野裡,藝術成為社會對話的催化劑;在生意的結構中,藝術開創了永續經濟模式。這三者的結合,使藝術不僅僅是美的表達,而是社會創新的核心動力。

創意是一切的起點。但藝術的價值不僅止於啟發創新,它還擁有更深層的社會使命。在動盪的時代裡,藝術的公益性體現在它能夠成為社會變革的推動力,讓沉默者發聲,讓被忽視的群體被看見。

但藝術的影響若要長久持續,就必須找到可持續的運行方式。當藝術進入商業,是否意味著它失去了純粹性?或者,它能否在市場之中找到一種新的平衡,創造出一種既具文化深度,又能夠維持自身運作的模式?這正是當代藝術與商業結合的關鍵問題。

美國藝術家Theaster Gates在芝加哥的「Rebuild Foundation」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他透過藝術改造被廢棄的建築,使其成為社區文化中心,並吸引創意產業進駐,進而帶動地方經濟。他的模式不是單純的藝術展演,而是一種具有商業可行性的社區經濟計畫,讓藝術真正地影響城市發展,創造工作機會,甚至讓地方財富回流。這種結合藝術、公益與生意的做法,證明了藝術也可以是一種能夠運轉的經濟模型。

古巴藝術家Tania Bruguera就將藝術視為一種社會行動,她在紐約發起「移民運動國際」,讓藝術不再只是畫廊裡的作品,而是直接參與社會,成為移民社群的支持網絡。這個計畫提供免費的法律諮詢、教育資源,甚至政治倡議,讓藝術不只是象徵性的抗議,而是切實改變現實的工具。

在這樣的藝術實踐中,創作不再是個人的,而是一種集體的力量,它能夠影響政策,能夠讓被邊緣化的人群獲得生存的空間。

藝術的社會創新價值,來自於它能夠在三個領域之間找到動態的平衡。它不是單一的創意產業,也不是純粹的公益行動,更不是傳統的商業模式,而是一種融合式的機制,能夠同時發揮創意的顛覆性、公益的社會關懷,以及生意的永續性。

就像是一條串珍珠的鏈條,每一個成功的藝術行動,都是其中一顆珍珠,而藝術家、策展人、企業家、社區組織,則是負責穿針引線的手。當這些珍珠被有機地串聯起來,一條完整的社會創新項鍊便誕生了。

在AI技術迅猛發展、環境危機迫在眉睫、社會裂痕加深的時代,藝術提供了一種不同的思維方式,它不是直接的對抗,也不是純粹的逃避,而是一種介於兩者之間的智慧——它能夠挑戰現實,但同時也能夠與現實合作,找到創新的可能性。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古書今贏/見微知萌 謀定後動
下一篇
管理前哨站/效法黃仁勳 實踐頂尖領導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