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97字
話說,春秋時,楚莊王派申舟出使齊國,途經宋國,未按禮節知會而遭殺害。楚王怒而攻宋,宋向晉景公求援,但大夫伯宗以「馬鞭雖長,也無法打到馬腹」來勸阻,最終晉未出兵。後來,人們用「鞭長莫及」比喻力量有所不及。
組織制定共享型目標,期望團隊齊心合力。但若承接者,覺得目標可控性低,就像大夫伯宗提到的「鞭長莫及」,則最終不會採取行動。
所謂共享型目標,是指組織將同一目標適用於不同部門,期望單位間同心協力,共同實現指定目標。
為何組織會設定共享型目標呢?究其目的,主要在於降低本位主義。特別是須仰賴跨部門緊密合作的目標,透過目標共享,營造同舟共濟氛圍,使各部門能無間地協作。
此構想立意良善,但僅將相同目標套用在不同部門上,對間接貢獻部門來說,因目標與職責連結度不高,掌控度低的無力感,可能導致「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的消極行為。
對策一:表面努力,實質擺爛。與其花時間在容易徒勞無功的目標上,不如,投入在能確保得分的任務上,起碼,期末績效不會太難看。
對策二:求神拜佛,聽天由命。無法使上力所致的恐慌,只能求神問卜,倚靠祈禱和信仰的力量,增強心理安定感。
對策三:建立關係,拉幫結派。因成功與否非取決於自身,於是建立私人關係或加入派系,來驅動共同行動。有關係者互相扶持,沒關係者則自生自滅。
對策四:螃蟹效應,相互箝制。由於無法自己達到目標,所以刻意阻礙他人,彼此互扯後腿,都別想達標。
為了避免負面對策,在設立共享型目標時,須考慮以下輔助措施。
一、依據職責,轉換為連結性指標
共享型目標的核心在於共同承擔,但若覺得事不關己,就無法激發積極性,也不會產生休戚與共的革命情懷。因此,須將共享目標進一步細化為與職責直接相關的指標,也就是依職責內容,設定相應的績效指標。
例如,共享目標為營收成長,而人資部門的職責之一是招募人才。為了達成營收目標,人資須確保關鍵人才適時招聘到位,以協助開拓市場,最終實現營收目標。
二、依職責賦予對應權力與資源
除了對接職責,使目標有感之外,尚須就其職責,給予相應的權限,包含決策權、資源使用權與調動權。如此,方能有效地指揮調度人力、物力,大展拳腳。
舉例來說,如果人資部門舉辦校園徵才以招聘人才,為提高效率,須有權調動其他部門參與校園招聘面試,或調用資訊工程部門建立招聘輔助系統,這樣才能掌握時效,交出成果。
對目標成果的掌控度,直接影響投入意願與行動力。掌握度愈高,則勤奮工作才有意義,人才願意全身心投入。相反地,可控度愈低,單靠個人努力,也難以有所成就,則動能偏低。
俗話說:「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其中蘊含相似道理。一兩個和尚時,權責分配清晰;三個和尚時,看似人人有責、人人有份,但權責不明確,反而導致人人都不願主動採取行動。
想降低本位主義,並激發對共享目標的積極性,應明確劃分各部門的次要目標與權責,使其享有最大範圍的掌控感,戮力達成各自的小目標,最終共同完成共享目標。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