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兩岸靚人物/美亞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宜蓁 帶領有溫度的企業

美亞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宜蓁。記者葉信菉/攝影
美亞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吳宜蓁。記者葉信菉/攝影

本文共1192字

經濟日報 黃雅慧

人生往往在不經意的因緣際會之下轉軌,美亞生物科技集團董事長、北京台協副會長吳宜蓁的人生在大陸職場歷經三次的跨越,從外資銀行,到生物科技研究室,近年則因為收購化妝品工廠,進入到用社會責任感來凝聚向心力,發揮善良能量的企業,她期許手下的企業能走得遠又久。

轉換跑道 從金融到生技

吳宜蓁生長在台灣,並於美國舊金山大學修習企業管理專業,畢業後2003年在台灣渣打銀行取得首份工作,人生第一次跨越發生於2006年,她申請到上海分行,帶領上海渣打銀行業務一步步往上走,短短兩年帶領渣打開了八家分行,而在偶然機會認識到獵頭,選擇到法國興業銀行擔任中國副總裁,再由上海遷移至北京。

在興業銀行的吳宜蓁當時從未想過要離開金融業,且立下要成為亞太區總裁的目標,但計畫趕不上變化,在她職涯顛峰之際,遭逢父親因病去世的傷痛,但也因此認識美國做細胞研究的團隊,且毅然決然投資李政道博士在徐州的實驗室,甚至在2012年辭掉年薪人民幣500萬的銀行工作,投入到實驗室管理。至此,進行她人生第二次的跨越。

吳宜蓁認為健康是未來的趨勢,發現細胞不光生病可以用,還可以逆轉亞健康,所以提出「抗衰」概念,而衰老就是病原找到人類的開端。

面對銀行到實驗室管理的跨越,吳宜蓁指出,外資銀行工作要管理資源、客戶,提高客戶身價,金融業強調嚴謹、仔細與管理風險,流程、細節、責任感很重要;而生技領域不光要有前沿技術,也要有嚴格管理與風險控制,要確保研發過程與產品的安全性等。

她認為生技跟金融業有雷同的地方,要嚴謹、安全,但屬性、行業差異很大。

吳宜蓁的第三次跨越則是在2022年響應北京昌平政府美麗健康產業的號召,決定收購有38年歷史、曾幫蘭蔻等知名品牌代工的北京科學城日化工廠。吳宜蓁看準大陸「國貨潮」,希望能將細胞研究與化妝品結合,建立從研發、包裝到宣傳一體的品牌,以高科技賦能品牌。

公益回饋 落實社會責任

在這三次跨越,面臨不同管理場景,過程中吳宜蓁非一帆風順,中間面臨許多挑戰與挫敗。吳宜蓁表示,一路以來,秉持創新與責任感帶領她走到現在。她特別提及集團公益事業「美亞愛心小細胞」,這個計畫是救助貧困白血病孩子,讓這些孩子找到存活的希望。

吳宜蓁不論公開演講還是受訪,都會提及愛心小細胞計畫,她說看到白血病孩子每天痛苦掙扎,而父母只想讓孩子活下去的心志,她頓時覺得「工作上挫折在這些面前都是小事」。所以每當經營遇到挫折,她就會想起這些計畫中罹患白血病的孩童,她認為「如果公司做大,因為我而活的孩子會更多」,思考至此,她就咬牙堅持,不能放棄。

吳宜蓁說,一個公司抱持的情懷與責任感會影響員工,這種向心力對管理員工很重要,而美亞愛心小細胞扮演重要角色。美亞集團在追求商業成功過程,始終不忘回饋社會,希望自己的企業是有溫度的,員工穩定性很強,讓社會覺得這家企業有社會責任,員工認同也感到驕傲,她認為,企業可以凝聚善良,讓理想員工願意跟隨是最重要的。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上一篇
點子農場/AI 應用元年十大趨勢預測
下一篇
點子農場/人工智慧與眼底影像診斷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