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82字
2024年諾貝爾獎陸續揭曉,今年的關鍵字是「跨領域」。
無論是生物醫學、人工智能、文學、和平與經濟學的合作,抑或是微小RNA的發現、神經網絡理論、蛋白質設計、文學創作、反核運動及制度經濟學研究。這些得獎項目整合了多學科知識,推動基因治療、AI應用、藥物研發、文化交流、和平倡導及國家發展等多個領域的進步。得獎者不僅榮耀了個人,也讓國家站上知識與創新高峰。
自1901年開始,諾貝爾獎超越時代,逐步建構人類知識與智慧的天花板。當思索100年前的世界,我不禁想像,台灣什麼時候才會迎來下一座諾貝爾獎,又能否在百年之後成為全球強權之一?
百年前的世界強權,是英國、美國、法國、日本、德國、義大利、俄羅斯。這些國家透過經濟、軍事實力、外交影響力、文化輸出、全球貢獻及內部穩定性維持其地位。如今,美國、中國、俄羅斯、日本、德國、法國和英國位居全球強權前列,中國則是百年內崛起最快的強國。我們也見證了印度和韓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崛起,並看到沙烏地阿拉伯等國家以能源資源的優勢在全球格局中卡位。
從過去100年各國國力變化來看,台灣應該思考如何在未來100年間發展國力,實現進入世界十大強國之列的願景。特別是在以下幾個方向進行規劃:
一、科技創新與經濟實力:台灣擁有強大的科技產業基礎,特別是在半導體領域。未來應持續投入AI、綠色科技、能源轉型等創新領域,打造全球高科技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中占據關鍵地位。
二、軍事實力與安全保障:面對亞太地區日益複雜的地緣政治環境,台灣須鞏固防禦能力,與盟友建立更緊密的軍事合作。加強網絡安全和太空科技領域的研發,以提升未來戰略防禦的全面性。
三、文化輸出與國際影響力:台灣的多元文化在國際上具有優勢,可以持續推廣藝術、音樂、電影等軟實力。此外,台灣的民主價值和人權工作具有全球影響力,未來應積極參與國際文化交流,增強在全球的認同感。
四、全球公共議題的參與:台灣應加強在氣候變遷、公共衛生等全球議題上的參與,無論在科研技術還是資源支持上積極作為,建立「可信賴的全球夥伴」形象。
五、高效的治理與穩定性:台灣作為民主國家,應持續強化其治理效率和制度透明度,並推動社會福祉和經濟平等。穩定的政治環境和高效治理將為台灣的國際影響力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六、教育與人才發展:教育是國家未來的基石,台灣需要建立靈活、創新的教育體系,以適應快速變遷的科技和社會需求,並推動高等教育國際化,吸引頂尖人才。
思考100年後的台灣發展,是重要但容易被忽視的議題。
由於台灣的選舉制度,總統和各級民意代表任期只有四年,政治周期導致決策偏重短期利益,缺乏長遠的戰略眼光。面對如此情況,推動「台灣2124運動」可成為引導百年發展的民間力量,鼓勵民眾和企業自發性地推動長遠計畫,無論是科技創新、文化交流,還是可持續發展和教育改革。
當全民參與未來願景的建設時,才有可能打造台灣未來在全球的關鍵位置。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