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801字
降低癌症發生率及死亡率,是賴清德總統健康台灣政策目標,衛福部健保署近年加速給付新藥,並推動癌症新藥基金等政策。不過,病友團體統計,67%癌症新藥納入給付,卻限縮適應症,且許多癌症新藥設有給付時間限制,一旦超過用藥一定時間,須轉為自費。百濟神州(BeOne)公司推動創新治療支持機制,病友健保給付時間截止後,可轉由該計畫支付。
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預估,2050年全球癌症新增個案將突破3500萬人,2045年亞洲新發癌症病人將居全球之冠。不過,經濟合作組織(OECD)國家中,僅16%國家在新藥於全球上市後1年內引進,且僅29%納入給付,亞洲地區平均上市時間延遲3年。
病團調查,近7成癌症藥物健保給付不符國際臨床指引,標靶藥物BTK抑制劑,可用於治療慢性淋巴性白血病(CLL)患者,但目前僅核准給付具特定染色體缺陷病患,占CLL患者人數一成。百濟神州台灣及香港總經理陳益雅表示,目前9成CLL病人首次治療時,僅能使用傳統化療,「陷入有藥卻用不到困境。」
此外,即使符合給付條件,健保也設有給付時間限制,以CLL病人BTK抑制劑給付為例,國際多給付完整療程,但國內健保僅給付24個月,許多病人存活時間達5至7年,健保給付期滿後,只能轉為自費使用或改用其他治療。
陳益雅表示,BeOne協助各國彌補政府未涵蓋治療缺口,提供創新藥物援助計畫,以台灣為例,該計畫分為銜接健保與自費治療方案,目前已協助130位病患持續用藥治療,每年公司支出平均藥費落在128萬至172萬元間。
BeOne在全球45個國家地區啟動140餘項臨床試驗,累計受試者超過2.4萬人,研發藥品涵蓋血液腫瘤與實體腫瘤。BeOne台灣及香港醫藥事務副總監林帝佑說,該公司內部臨床試驗團隊,比起委由外部臨床試驗機構(CRO)執行新藥臨床試驗,可減少30%以上成本,並縮短新藥上市時間30%,但藉此方式提升癌症藥物可近性、可負擔性,造福更多患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