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14字
桃園市陳小姐近半年為右小腿紅腫脹痛、潰瘍無法癒合、併發反覆感染所苦惱,起初僅一個小傷口,至診所就醫採一般外傷換藥治療;但傷口不僅沒改善,範圍擴大且惡化成潰瘍,紅腫蔓延至半隻小腿,經醫師診療評估後,發現陳小腿外觀雖沒顯著鼓突的分支靜脈曲張,但右腿大隱靜脈病變、異常曲張,導致靜脈血液逆流鬱積小腿,引起皮膚發炎潰爛、反覆感染。
中壢天晟醫院靜脈曲張中心林哲安建議陳小姐先接受靜脈曲張微創治療「電燒閉合大隱靜脈」,全程採局部麻醉、門診手術方式,毋須住院。術後除傷口換藥外,更穿著醫療級彈性襪、輔以口服靜脈循環藥物,毋須清創或植皮手術,陳小姐右小腿紅腫逐漸消退、潰瘍慢慢收縮,傷口終於完全癒合、再生新皮膚。
林哲安說明,慢性下肢潰瘍是相當普遍的病症,成因與靜脈血管、動脈血管或神經病變等相關。據臨床統計,有高達8成的慢性下肢潰瘍主要是起源於靜脈血管退化,也就是所謂的「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
統計數據更進一步發現,每7位「慢性靜脈功能不全」、「靜脈曲張」患者中,會有1位病患進展惡化為慢性下肢潰瘍。「慢性靜脈功能不全」泛指下肢靜脈循環因靜脈血管曲張病變、深部靜脈栓塞或回流阻礙、小腿肌肉收縮幫浦功能不良,導致腿部靜脈壓升高、代謝廢物無法排除、靜脈慢性發炎引起腫脹疼痛、色素沉澱、濕疹、鬱血性皮膚炎或皮膚潰瘍。
而「靜脈曲張」,起因於主軸大小隱靜脈為對抗地心引力、往上回流至深部靜脈過程中,血管內層瓣膜退化或受損、血管壁薄弱而無法收縮,原本位於皮膚淺層的靜脈血管,隨著淤積靜脈血液與壓力逐漸膨大鼓突,遂成為外觀如蚯蚓般「靜脈曲張」。
主軸隱靜脈一旦發生退化曲張,即為不可逆病變、將持續惡化,進展為不同併發症,輕則如腿部腫脹抽痛、患部濕疹搔癢,嚴重則可能下肢反覆感染、血栓靜脈炎、傷口潰爛而難以癒合;倘若沒針對病因徹底檢查評估,往往會錯失治療的黃金時間。
目前最新靜脈曲張治療,均採微創針孔、局部麻醉/門診手術方式進行,術後旋即可以下床行走,毋須住院。微創手術以「血管腔內雷射/射頻/靜脈膠」方式閉合主軸隱靜脈,針對小腿分支靜脈曲張血管則可以「微創靜脈曲張摘除術」或「注射硬化劑」在1次手術同時治療,完整改善腿部靜脈循環,讓患者得以迅速康復。
台灣靜脈學會理事長、新竹台大分院急重症中心主任蔡孝恩呼籲,慢性靜脈疾病為最盛行心血管疾病,但往往最受忽視而未接受治療。許多研究文獻指出,靜脈曲張恐引發深層靜脈栓塞、肺栓塞,合併周邊動脈疾病;建議患者優先接受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專業評估與治療,預防靜脈曲張持續惡化為併發症。然而,初期微血管擴張通常並未合併主軸隱靜脈逆流,可避免久站、適當運動,穿著醫療級彈性襪或口服靜脈循環藥物改善症狀,預防進一步惡化。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