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96字
目睹家暴兒少人數逐年增加,婦女救援基金會指出,目睹家暴兒少雖未直接遭受身體傷害,但長期暴露於暴力環境,承受極大壓力與創傷,產生心理、行為、生理、人際適應影響等,即便成年後,創傷仍可能持續影響。婦援會今首映以目睹家暴兒少視角拍攝的公益廣告,盼民眾藉由影片了解目睹家暴兒少的身心創傷,並發揮友善路人甲精神,攜手終止家庭暴力,讓孩子有一個安全的成長環境。
目睹家暴兒少指的是未滿18歲直接或間接目睹家長雙親之一方對另一方施暴虐待的兒童或少年,暴力類型包括肢體暴力、性暴力、精神暴力、言語暴力及經濟暴力,直接目睹包括兒少現場目睹家暴,以及被波及暴力行為。
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長蔡恩加表示,據衛福部統計,目睹家暴兒少人數逐年增加,從2019年2.63萬人、2020年3.20萬人、2021年3.27萬人、2022年3.37萬人到2023年3.58萬人,從基金會服務目睹家暴孩子來看,這些孩子雖未直接遭受身體傷害,卻因長期暴露於暴力環境,承受極大心理壓力與創傷,可能產生焦慮、憂鬱、退縮等情緒困擾,甚至影響到人際關係與生活適應。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杜瑛秋表示,基金會每年接觸將近800位目睹家暴兒少,5成接受婦援會社工服務,服務經驗發現,目睹家暴後有38%的兒少會產生心理影響、30%行為影響、13%生理影響、4.12%人際和學校適應影響、5.7%家庭關係與親職教育影響。
而童年曾目睹家暴成年人,因曾經生活在暴力環境,創傷持續影響身心健康與生活。婦援會2021年曾舉辦網路民調童年目睹家暴對成年影響,68.5%童年目睹也曾有遭受家暴經驗、80%出現負面自我價值感、77%曾有自殺念頭、48%曾有自傷行為、78.2% 害怕成為親密關係裡的受暴者或施暴者、62.8%害怕踏入婚姻或親密關係裡。杜瑛秋說,這份民調結果,開啟了婦女救援基金會提供童年目睹家暴成年人服務。
「目睹暴力,就是看到自己最愛的兩個人在互相傷害。」童年曾經歷、目堵家暴的大栩分享,小時候看到父母爭吵、肢體衝突,既害怕又無助,甚至被迫在父母之間選邊站,這種長期的壓力,直到長大後才發現自己一直以來只是在「生存」,而不是「生活」。他形容,兒童的心理創傷比外傷更難癒合,即使成年後,過去陰影仍影響著人際關係與家庭期待。
大栩說,目睹家暴的孩子往往無法向外求助,他們的傷痛隱而不顯,社會應提供更多心理支持與社會資源,讓這些孩子不再孤軍奮戰、走出創傷。
杜瑛秋說,今年度的公益廣首次運用VR技術,讓觀眾以第一視角親身感受家暴現場衝擊,體會目睹兒少的無助與恐懼,希望透過這種創新的呈現方式,引起大眾更廣泛的關注,進而關懷與支持,降低因目睹暴力創傷而影響未來人生。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