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bell icon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還能抽獎?!


如何參加?簡單兩步驟
✅ 登入會員
✅ 讀 AI、半導體、電動車 文章


讀 3 篇、集滿 3 點
💰 輕鬆坐等抽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讀好文還能抽獎?!


如何參加?簡單兩步驟
✅ 登入會員
✅ 讀 AI、半導體、電動車 文章


讀 3 篇、集滿 3 點
💰 輕鬆坐等抽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慢性病之母」全台破220萬人 太早發病少5年壽命

本文共1050字

聯合報 記者廖靜清/台北即時報導

一名53歲張小姐因長期高油、高糖的飲食,BMI超標且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血脂異常、蛋白尿等多種共病。雖嘗試多種治療方式,但血糖及體重管理不佳,陷入「糖尿病+肥胖」惡性循環。經使用腸泌素治療1年後,體重減了11公斤,糖化血色素下降3.2%、蛋白尿也改善。

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表示,糖尿病好發於40歲以上的成年人,依台灣糖尿病年鑑統計,目前全台罹病人口已超過220萬人,糖尿病會帶來多種併發症與共病,包括心血管疾病、腎臟病變、視網膜病變及神經病變等,有「慢性病之母」稱號。

歐弘毅指出,當處於長期肥胖狀態時,容易脂肪上升、形成胰島素阻抗,最後糖尿病找上門。台灣糖尿病確診數持續攀升,國際糖尿病聯盟(IDF)預測台灣患者人數將在2030年逼近300萬大關。目前,仍有約5成患者未達到糖化血色素(HbA1c)小於7的控制目標,病友應重視控制血糖、體重的重要性。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內科主治醫師黃建寧表示,糖尿病有年輕化的趨勢,若太早發病,患者的胰島β細胞功能會惡化更快、併發症風險也會提高。若65歲診斷出糖尿病,平均餘命女性約下降0.7年、男性下降0.2年。若40歲診斷出糖尿病,女性平均餘命減少2.6年、男性平均餘命減少3.2年。

黃建寧說,30歲以下的年輕人罹患糖尿病,平均餘命減少5年,各種資料顯示:早發型糖尿病恐惡化更快、死亡率提高。關於糖尿病議題,除了患者人數增加,糖尿病患病年輕化造成的共病與死亡風險更不可忽視。

「血糖、體重難以共同控制,成為患者最大痛點」黃建寧說,年輕人如果是「糖尿病+肥胖」病友的服藥遵從性差,再加上熬夜、少運動、高油鹽飲食等生活型態,體重起伏,使控糖之路更加困難。尤其,第二型糖尿病患者有近80%伴隨體重過重或肥胖,血糖更難控制。

黃建寧指出,患者常因病理性誘發胰島素抗性與誘發食欲,造成控糖目標難以落實。目前糖尿病治療趨勢,從口服降血糖藥物改為傳統腸泌素,再晉升到「新型腸泌素」,新藥物可改善胰島β細胞作用、防止囤積在非脂肪細胞內的異位脂肪累積的效果。

腸泌素是糖尿病的治療選項之一,傳統腸泌素有促進胰島素分泌、抑制食欲、延緩胃排空等功能。歐弘毅說,新型腸泌素能清除三酸甘油脂,降低脂肪進到內臟,累積成為脂肪肝、高血脂的風險。

目前糖尿病已有多元的治療選項,健保有條件支付腸泌素藥物,包括使用特定藥物控制6個月以上,但糖化血色素大於8.5%,或發生過重大心血管事件者。歐弘毅建議,健康檢查評估後,與醫療團隊討論個人化的治療方案,並從飲食、運動著手改善。

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表示,糖尿病已成為現代常見的慢性疾病,平...
成大醫院內科部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任歐弘毅表示,糖尿病已成為現代常見的慢性疾病,平常要注意血糖數值,並控制體重。記者廖靜清/攝影
目前台灣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醫師提醒,無論年紀皆須注意自身血糖數值...
目前台灣每10人就有1人可能是糖尿病患者,醫師提醒,無論年紀皆須注意自身血糖數值。記者廖靜清/攝影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延伸閱讀

上一篇
雪霸觀霧遊憩區雲霧步道整修 4月1日起全線封閉半年
下一篇
MLB/ON連線鼓勵才有今日大谷 栗山英樹:歷史是連接的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