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046字
文/艾蜜莉
最近金控股陸續公佈股利,當然有些金控還沒有公佈,大家都還在猜,不過用過往的經驗來看,金控股的殖利率大約都是落在4%~5%左右,而且只要有4%~5%就算及格了,甚至可以常常看到有人說「殖利率上看定存2~3倍以上」以形容股息的美好。
有趣的現象來了,同樣是存股的熱門標的「高股息ETF」,當配息的年化殖利率不到10%時,好像就會讓不少大大皺眉頭,覺得不夠,甚至還會擔心是不是沒賺錢、是不是左手換右手、又或是成分股不夠強…等等的疑慮?再反觀金控股殖利率4%~5%就可以了,怎麼會有這樣雙標的狀況出現?
事實上,要先思考一下,高股息ETF最近幾年為什麼都能配出這麼高的殖利率?這是因高股息ETF配發的股息,不是全部都來自「成分股的股息」,而是分成幾個部分組成,最主要就是:54C股利或盈餘所得、76W財產交易(國內)所得、收益平準金…這些等等。
其中54C才是成分股的股息,76W則是成分股的資本利得(賺到的價差),所以簡單來說,高股息ETF的配息不是單只有股息而已,還有連成分股賺到的價差也一起轉化成股息配出,在這幾年的多頭市場,成分股價差賺的多,自然也能配出8%、9%甚至是10%以上殖利率的股息,這可能就是為什麼大家賦予高股息ETF殖利率的及格標準這麼高的原因。
而金控股配出的股息就單純只是股息,真的要比較,就要再把金控股自己賺到的價差部分也加上去。
至於金控股讓人覺得穩,可能是因為給人的印象中是銀行+保險,資產大、歷史久,因此有一種「不會倒」的安心感;但從實際邏輯來看,金控股配息是從「單一公司」賺來的利潤中發出,壽險景氣、利差損、匯兌波動都會影響,高股息ETF則是來自整體市場中數十家公司的股利組合,相對更分散。
簡單說來:金控股=穩定但集中的單一標的;高股息ETF=報酬會波動,但靠分散控制風險。
所以當我們在比較殖利率時,也不要再單純比較「數字高低」了,還要注意組合結構、風險來源以及自己的需求或個人偏好,像有些人存了幾十年,就是喜歡存老字號金融股;有些人著重資產分散,那當然就是ETF囉。
另外,也不要一直給高股息ETF殖利率年年都有10%的過度期望,未來如果股市下跌,成分股的資本利得變少,這也會影響到高股息ETF的配息多寡,因此使用10%殖利率作為標準去做未來10~20年的規劃,可能就會和實際情況有所出入,導致規劃失靈了。(我個人長期都是抓4%~5%殖利率)
本文由艾蜜莉授權刊載,原文請點此
溫馨提醒:以上非任何形式個股買賣建議,投資之前請獨立思考、不要跟單,自己為自己的錢負責喔!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