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他在Google八年被裁員,靠副業累積千萬資產:即使公司現在對你很好,未來仍有可能把你淘汰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3952字

經濟日報 商業周刊

編按:作者不是含著金湯匙出生的富二代,而是和你我一樣的普通人。他倆從平凡的家庭背景出發,憑藉著聰明存錢和精明投資,34歲還清所有貸款、實現財務獨立。他們將多年來的理財經驗和心得,濃縮成一套簡單易懂、實用有效的「財富喜悅」法則,幫助無數人擺脫金錢的困擾,擁抱富足和喜樂的人生。

作者認為,金錢是實現夢想、享受生活、幫助他人的工具,我們應該學習如何聰明地管理金錢,讓金錢為我們創造價值,而非成為我們的負擔和壓力來源。「財富喜悅」不只要談「把錢變多」(鼓吹極度節儉和儲蓄、或是高風險的投資),而是追求無憂無慮、身心平衡的致富之道。

●「財富喜悅」10週計畫

財富喜悅以10週的學習過程,循序漸進引導讀者建立理財觀念,並提供具體可行的行動方案,幫助你逐步實現財務目標。

• 第1週:設計你的財富喜悅人生:釐清自己的財務目標和價值觀,建構一個平衡且的財務藍圖。

• 第2週:與金錢建立正向關係:擺脫「匱乏」思維,擁抱「富足」和「感恩」的心態。

• 第3週:克服行為偏差:你知道存錢很重要,卻總是忍不住衝動購物?書中將揭露這些隱藏的消費陷阱,並提供有效的應對策略。

• 第4週:從小錢開始,邁向財富自由:設定SMART目標,將大目標分解成可執行的步驟。

• 第5週:掌握日常財務狀況:學習如何制定預算、追蹤支出、建立緊急預備金,為財務自由奠定堅實基礎。

• 第6週:有效減債:書中獨創的「債務終結者」方法,幫助你快速消滅債務,重獲財務自主權。

• 第7週:為未來投資,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方式:並透過長期穩健的投資策略,讓錢為你工作,創造被動收入。

• 第8週:最大化所得:書中將分享作者夫妻多年來的創業經驗,教你如何發展副業、提升職場競爭力,創造多元收入來源。

• 第9週:規劃退休後的財富喜悅:幫助你計算退休金需求、選擇合適的投資工具,打造無憂的退休生活。

• 第10週:財務保障,為下一代規畫: 除了實現個人財務目標,更要思考如何將財務智慧傳承給下一代,幫助他們建立正確的理財觀念。

文/唐傑克(譯者)

如果你的身家夠多,這輩子、下輩子、下下輩子都花不完,或是:

‧ 買一戶三千萬以上的房子不覺得有壓力

‧ 養一輛五百萬的豪車不會對財富有什麼影響

請你立刻闔上這本書,好好去享受你的人生吧!這本書只會浪費你的生命,不值得一讀。就像一張十元美鈔掉在比爾‧蓋茲(或是馬斯克、貝佐斯、巴菲特、黃仁勳……)的腳邊時,他最好別去撿,因為花在撿鈔票的這一秒鐘,他都能賺更多的錢。

不過,大部分的芸芸眾生(包括我自己),無法豪擲千萬不皺一下眉頭,老覺得賺錢只是為了還錢,知道該投資卻不知道為什麼要投資,或許根本還沒想過自己退休後有沒有著落。那麼這本書還是有用的。本書的目標讀者,正是大多數辛勤努力為事業、家庭、孩子打拚的周遭你我。努力賺錢、努力還錢,偶爾買買ETF配點股息,有時換到日圓甜甜價,來一趟小確幸的旅行。

財富自由是很個人的、主觀的。你覺得「一簞食、一瓢飲、居陋巷」自有其樂;他想要「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欲辯忘言;有人認為「乘肥衣輕、賓從如雲」才是真生活。因為財富自由帶來的喜悅見仁見智,然而,達到財富喜悅的旅程,卻要搭配許多客觀的因素:如果每個月還要還房貸、車貸、學貸,還有小孩永無止盡的支出,恐怕無法對每個月入帳的薪水斷捨離;銀行帳戶裡沒什麼存款,收入都在敗家血拚中成為過眼雲煙,恐怕也放不下手頭上的那份工作;害怕投資虧損,只敢放定存,要達到財富自由的可能性也不高。作者把「無債、省錢、投資、充實自己」當作全書想要傳達的核心理念,並且貫穿全書各個章節,無論最終目標是要財富自由,還是財富喜悅:

無債:趕快還債,越貴(利率越高的債就越貴)的債就要越早還。不得已有債,也要欠有生產力的債,也就是可以累積資產的債,同時盡可能降息利息支出。我們的環境一直鼓勵我們用力花錢並依賴債務,殊不知實現債務自由才是財富喜悅生活的關鍵(見第六週)。

省錢:減少支出、搬回家和父母住、自己做飯,不要開好車……。省下來的錢拿來投資、儲蓄或其他更具效益的地方,創造被動收入(見第三週)。

投資:學會評估投資的風險和報酬,為長遠的資產增值作準備。找到適合的ETF或指數基金,定時定額,不要贖回。行有餘力,可以投入房地產,創造不間斷的現金流。另外其他增加額外收入的方法,像是拍賣家中物品、把多餘的房間出租等(見第七週)。

充實自己:投資自己是最值得的,無論是進修拿學位(最好老闆出學費),或是考證照、拿認證。人力價值的提升,將來能轉化為長期資本,在主業上升職加薪,開拓更多商機及人脈,最終有助財富累積(見第八週)。對於想開創副業,或是直接創業的讀者,第八週的內容也提供了許多可用的方向。打破員工思維是最重要的心態;運用自己擅長的技能,在熟悉的領域提供服務或製造產品;加上價值階梯和銷售漏斗的行銷手法,建立人脈、廣結善緣。產生人生的第一筆被動收入都變得可能。

書中幾乎每一章節都有已經財富自由、提前退休的案例。其中,他們可能經由創業、成長、出售公司賺了人生第一桶金,從此過著財富喜悅的自由生活,擁有百萬、千萬英鎊的資產,但要說上巨富,卻也不至於。而且,他們當中大部分,即使達成了自己心目中的財富喜悅,仍然繼續在工作,憑著興趣和熱情在工作。

這些例子背後意思是:他們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本書從英國人的角度出發,引用的制度、政策、稅制都以英國為準。有些制度目前台灣並不存在,讀者參考即可。像是國家儲蓄及投資銀行(NS&I)發行的樂透債券、個人信用評分(見第五週)。有些則是法令規章的不同,像是買賣房地產的貸款限制,房地產投資的稅制(書中提到每二年買一戶,十年擁有五戶房子的案例,在台灣有炒房之虞,恐怕早就被央行和國稅局盯上)、買房出租的貸款成本和限制(貸款條件與買房自住不同)、10%超額還款上限的房貸(見第九週)。另外,目前台灣除了勞工、職工、公務員等有相關退休金帳戶外,並沒有個人儲蓄帳戶(ISA)、個人終身帳戶(life-time ISA)、自行投資個人退休金(SIPP)的設計,這些帳戶之間各自有不同的稅賦,甚至影響到退休後的提領順序(見第四週、第九週)。據聞台灣金管會和相關公會正在研擬台版的個人儲蓄帳戶(TISA),如果成真,會是讓台灣追上與國際資產管理潮流的一大步。

即便如此,本書還有很多值得看的建議,像是退休金累積期間的目標設定(你要過基本、中等、還是舒適的退休生活?),退休後投資的安全提款率(Saving Withdrawal Rate, SWR)和護欄提款策略(Guardrails Withdrawal Strategy)設計(見第九週)。關於投資,無論方法手段為何,背後的邏輯不外乎是低買高賣、不追高不殺低、定期檢視再平衡(rebalance)、長期投資等等。這些放諸四海皆準的原則,在本書中轉化為各種投資需求的實用方法。還有,本書提供了多個網址連結,以下免費下載的程式(同時會自動加入其會員,請視自身需要決定)。像是退休計算器(見第九週)是個滿實用的工具,可以設定自身的條件和需求、期望的退休生活來評估自己還要多努力。筆者自己也試者算了一下……嗯,還不錯,看來可以提早幾年退休。

最後,以近期看到的一則新聞,作為本序的結尾:

故事主角現居新加坡,在Google工作8年,同時在新加坡的國立大學兼課、經營YouTube頻道,創造多元的收入。

然而,2024年2月他被裁員了,Google的豐厚薪資戛然而止。然而他並不擔心沒了薪水而陷入經濟困境,現金流出問題,原因是這段期間內,已累積了200萬美元(約新台幣6,598萬元)的資產。

在這8年期間,他奉行二個前提,四個原則來累積資產:

前提一:薪水存一半投資在指數型商品(ETF)

多數人認為很難拿出這麼高的比例,不過故事主角在正職之餘,還有其他副業收入,讓現金流得以維持不斷,也能拿出較高的薪水比例來投資。

前提二:每年將投資獲利及股利收益的4%用來花費

剩下96%的獲益再持續投資,著眼於長期而非短期,用錢滾錢,用時間把餅作大。

原則一:不要讓人生只充滿工作和賺錢

應該花心思在「工作—生活」間的平衡,即使公司目前對你很好,未來還是有可能把你淘汰。

原則二:主動增加收入來源

不論是本業或是副業,想要實現財富自由的關鍵,就在於不斷增加收入。包括進修的機會、正職工作調薪、拓展收入來源等。

原則三:減少生活花費

如果渴望財富自由,就必須要有規律的金錢管理。財務紀律是一種自我養成的習慣,每個月省下三千、五千、一萬都值得讚賞。跨出第一步,加上持續不斷的投資才是關鍵。

原則四:絕不拿時間換金錢

時間太寶貴,如果金錢的累積和花費的時間成正比,要好好思考改變的可能。學習用錢賺錢,讓資產自我增值,是值得人一生學習的課題。

願你我共勉之。

本文出自【譯者序】他們做得到,我們也做得到

本文摘自商業周刊出版的《財富喜悅:10週學會跟錢好好相處,踏上財富自由、身心平衡之旅》

作者:肯恩和瑪麗.奧科羅福爾Ken & Mary Okoroafor

一對英國的理財專家夫婦,在 34 歲時還清所有貸款,實現財務獨立。他們創辦了超人氣理財部落格「普通人的小錢」(The Humble Penny) 和理財教育平台 「財富喜悅學院」(The Financial Joy Academy),幫助他人實現財務獨立。肯恩是第一代移民、註冊會計師、MBA,曾任企業財務長;瑪麗出生於倫敦,父母是勤奮的非裔移民。肯恩、瑪麗和兩個孩子住在英格蘭東南部。

譯者:唐傑克

畢業於紐約哥倫比亞大學統計研究所,台灣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擁有二十多年海外投資經驗,沒有很多財富,但喜歡管理錢。除此之外,愛看書,也譯書、寫書;喜歡到處旅行,也努力賺錢養家。距離「財富喜悅」還有一段路,正帶著期待的心情往前邁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商業周刊》出版部成立於2010年,秉持一貫的產品精神,出版書籍及特刊等閱讀載體,為國內外讀者提供更多元的知識平台。更多好書歡迎參考: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ookshop/book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市場全看川普一張嘴?40歲數學老師帳上損益獲利少百萬:股市大跌讓心情平靜的三種方法
下一篇
反彈題材上線 選股避開關稅戰 穩中求勝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