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676字
作者: 夏韻芬
設計一套完整的退休財務規劃
根據這項調查結果,台灣受訪者普遍關注退休後的穩定收入和多樣化投資,並有強烈的退休規劃意識。基於這個趨勢,我建議以下幾個退休理財規劃策略,以滿足退休後的收入,同時兼顧風險管理與資產增值的需求。
退休後的理財規劃應該以穩定收入、風險管理和長期資產增值為核心策略,加上適當的資產配置、多樣化的投資選擇,以及靈活應對的投資策略,能夠確保自己在退休後享有穩定的財務支持與生活品質。同時,不應忽略稅務規劃、醫療保險以及遺產的規劃,這些都是完整退休財務管理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首先,你需要設定具體的退休目標與預算。
假設你預計退休之後每個月需要的固定收入是新台幣四到五萬元,來涵蓋基本生活開支及額外的娛樂、醫療保健等支出。並且自己計畫在六十歲退休,考慮到退休後的壽命約為三十年,因此需要準備每年六十萬元,三十年為新台幣一千八百萬元的資產來支持退休生活。
建立穩定的被動收入來源
調查顯示,百分之七十三的台灣受訪者重視「每月擁有固定收入」。因此,應將部分資產配置在能夠提供穩定現金流的投資產品上。這些產品包括,「定存和債券型基金」,雖然回報率較低,但穩定的利息收入能夠提供穩定的現金流,適合風險偏好較低的退休規劃。
「股息型股票」,選擇一些穩定發放股息的大型企業或龍頭股,這些股票不僅能提供穩定的現金分紅,還具備一定的資本增值潛力。「不動產投資」,購買租賃型不動產,透過租金收入來獲得穩定的被動收入。
靈活的資產配置
鑑於調查中有百分之六十九的受訪者偏好股票及股票型產品,但仍有百分之四十的人選擇定存,反映出台灣投資者對風險的分散投資需求。基於這點,我建議採取「70/30資產配置策略」,意即將百分之三十的資產投入較高風險的成長型資產,百分之七十的資產投入穩定的保守型資產。
例如,百分之三十股票型資產,可以選擇成長潛力較高的股票、ETF或是市值型基金,這些資產能夠在長期內提供較高的回報。百分之七十債券型或定存資產,透過配置穩定的債券或ETF,提供較低風險的收入來源,同時減少股市波動對整體投資組合的衝擊。
考慮退休後的醫療與生活開支
隨著年齡增長,退休後的醫療支出通常會增加。因此,建議在退休理財規劃中包含醫療保險和長期照護保險,以應對未來不可預見的醫療費用。同時,預留部分資金作為緊急預備金,用於處理生活中的突發情況。
在醫療保險與長期照護的部分,可以購買重大疾病險與長期照護險,確保健康問題不會過度消耗你的退休資產。以目前市場為例,每月保費約為三千至五千元,可根據需求選擇合適的保險方案,保障自己的健康與資產安全。緊急預備金的金額建議準備大約新台幣五十萬到一百萬元,以應對突發醫療或家庭支出。這筆資金可放在定存、貨幣市場基金或其他流動性高的資金工具中,確保隨時可用。
動態調整投資策略
調查顯示,百分之五十九的受訪者計畫在退休後繼續投資。因此,建議退休後仍需根據市場環境和個人需求動態調整投資策略。市場表現良好時,可將資金適當轉移至成長型資產以追求較高回報;市場波動時,增加穩定收益資產的配置,保護現有資產,降低風險,例如減少股票型產品的比重,增加固定收益產品或現金比例。
稅務規劃
退休後的稅務成本也是不可忽視的一項支出,特別是涉及資產變現或投資回報的時候。因此,我建議可以諮詢專業的稅務顧問,了解如何在不同資產類型中進行有效的稅務安排,降低稅務負擔。
建立遺產規劃
考慮到退休後的人生規劃,應該將遺產規劃納入整體理財策略之中。透過信託、保險或遺囑安排,確保資產能夠有效傳承,在必要時避免高額的遺產稅或資產糾紛。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的《夏韻芬樂享人生提案:迎向AI時代的全齡理財建議》
作者:夏韻芬
知名財經節目主持人、作家,累積多年的報紙、電視、廣播、網路等媒體經歷,以及豐富的生活經驗,擅長用淺白易懂的語言,講述複雜、生澀的財經和人生議題,教導大家聰明理財、智慧生活、樂享人生的每個階段。
她的節目與演講深受民大眾喜愛,除了透過專業能力帶給觀眾具有啟發性的內容,她對於各種人生課題的獨特思考,以及親切、富有同理的感性表達,也讓這些專業內容更具有溫暖人心的力量。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