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想靠家產收租過一生,高中生堅拒上學還嗆母:阿公把房產留給我,妳是在不爽什麼?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830字

經濟日報 天下雜誌

編按:作者曾遇過一位被母親「拐」來門診的青少年,媽媽沒意外地指控孩子不上學,還整天沉迷於網路遊戲……聽過一輪母親「數落」孩子之後,他照例準備請家長離開晤談室,以便和孩子好好談一談。此時,孩子突然開口了:「阿公把房產留給我,妳是在不爽什麼?」

作者在心裡暗想,阿公留房子和媽媽方才的數落,究竟有何關係?這位青少年立刻接著說:「我告訴妳,我早就活得很煩了!未來也不會結婚、生小孩,我打算就這樣混完一生;房子我會分一半出租,靠著收租金,簡單三餐配網路就好,所以不去學校也沒關係。」

聽他這樣簡單明瞭地「規劃」了自己未來的人生,作者雖然表面不動聲色,但心中還是忍不住一酸:究竟是經歷了什麼樣的無奈,才會讓如此年輕的靈魂過得這般空虛,索性放任自己這樣無意義的活著?這孩子該不會就是想要透過徹底擺爛,好讓其他人對他完全死心吧?

作者: K老師(柯書林)

孩子這麼「好命」,到底是在不爽什麼?

許多爸媽是真的不明白,沒經過戰爭、沒遇上飢荒,還集整個家族寵愛於一身,這麼「好命」的孩子,脾氣為什麼還這麼大?他/她每天到底是在不爽什麼?

如果是從人本心理學之父馬斯洛所提出的「人類需求層次論」(Maslow's hierarchy of needs)來看,似乎並不是這麼一回事。

馬斯洛認為,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愛與歸屬的需求、自尊的需求及自我實現的需求,這五種需求依序為人類必須被滿足的重要需求。

若仔細觀察,會發現時下「好命」的孩子,大多受到上一代的庇蔭(愛與歸屬),生活也豐衣足食(生理、安全),就因為如此,所以他們表現好被視為理所當然;若無法青出於藍時,也很容易被貼上不過是「靠爸一族」的標籤。

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很難有機會滿足「自尊」需求,遑論觸及生命最精采的高峰經驗:「自我實現」。自我實現,是指一個人不但了解自己,且能評估自己所處的環境,並鞭策自己將天賦潛能充分開展。

偏偏這批被視為「好命」的孩子,卻流失了證明自己的機會,難怪他們寧願當個「躺平族」賴活著;甚至於他們也成為人類有史以來,最常嚷嚷空虛,最多因憂鬱而拒學,更甚者因用藥過量而致死,與自殺率飆高的一代。

要知道,想給一個人在生活上最大的折磨,並非令其從小在街頭流浪,而是先讓這個孩子在豪宅裡,當個三、五年的少爺或公主,再將其趕出家門,讓身無分文的他,在外過著看人臉色、受盡屈辱的生活。同理可推,以影響心理層面最巨大的方式來說,莫過於從小先給這些孩子瘋狂地讚美,讓他們對自己有著極高的期許,再於中學課業成績不理想時,讓他體驗到被一文不值地批評。

好命的代價

這樣的現象在都會區尤其明顯,特別發生於那些在小時候,不用太費力便被爸爸/媽媽/阿公/阿嬤/外公/外婆……(以上可以套用各個家族長輩)誇為天才兒童,但到了中學,課業表現卻「意外的」不盡理想的孩子們身上。

或許是好勝慣了,他們總覺得家人的好意叮嚀聽來特別刺耳,所以對於自己的成績下滑,在表面上會刻意顯得不在乎;但私底下多少有些在意,於是,他們會小規模地偷偷K書,直到成績再次一片烏鴉鴉……他們驚覺,自己無法再如過往一樣地優秀。

為了不再承受學業排名的緊箍咒,腦袋一級棒的他們,很快地就嗅出了徹底解決的根本之道:「破壞」父母、師長對其「天分」的期許。

這類孩子會在臉部表情上下足了功夫,只要長輩一靠近,他們便露出一副「擺爛」的樣子。殊不知,在長期演出「自我放棄」的同時,他們也真的一點一滴地侵蝕了對自己的信心。

最明顯的變化就是,對他人眼光感覺畏懼。

這是出於「自我批判」的投射,要不然一般人哪有那麼多時間注意旁人。再者,為了躲避別人的眼光,索性「宅」在自家。

更傷腦筋的,時間多到不知如何打發,乾脆「耗」在最能暫時吸睛、攫取注意力的虛擬網路裡。偶爾,他們也會意識到,其他同年紀的生命不停往前,而自己的青春就這麼一天天地流逝,實在心有不甘!(其實同齡年輕人多半對人生也很迷惘)

於是,當爸媽上班回家,看到一整天都宅在家「打混」的孩子時,只不過才念了一句:「這麼好命喔,整天窩在家上網、吹冷氣。」

他們胸中那把無名火,便逮到機會狂噴,開始對爸媽大吼:「怎樣啦!你們到底唸夠了沒?」

其實,這些孩子的憤恨,並不是針對從小疼愛他們的爸媽、長輩,只是痛恨沒人知道他們的苦悶,而他們自己也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理想」和「現實」的巨大落差。

於是,看似沒有任何理由抱怨人生的他們,只能舔著不成材的人生,吮指回味著,過去那個毫不費力就能得到稱讚、肯定的自己。旁人眼中的「生來好命」,也成了他們無法為自己辯解的包袱。

不想上學的孩子

近年,有一類常被帶來晤談室的,是週一早上無法順利出門上學的孩子。尤其在地段愈精華的都會區域,「不想上學」的孩子宛如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甚至於因為「進不了教室」而前來就診的個案數,已經超越了因「調皮坐不住」而被揪來的學生。

「我家小孩最近老嚷著,不想上學!,好幾次開車送他到了校門口還不肯下車。前兩天更誇張,明明校服都換上了,但真的就是堅拒出門。」

「他動不動就說身體不舒服,逼急了甚至會哭喊老師太凶。天知道,每天早上光勸他上學,就像打了一場仗似的。請問K老師,我到底要怎麼辦?」

不誇張,有時一個下午就有好幾位家長,同樣都是為著孩子到校不穩定而來求助。這些家長壓根沒料到,其實他們眼前這位心理師在中學時,也曾有過一想到上學就心情blue的日子,只是在那古早的年代裡,就算再累、再不願上學,都沒敢對父母說。

或許因為早年生活比較克難,如果有哪個孩子硬是想待在家中不去上學,恐怕不是被叫去跟著外婆做手工(當年時興客廳即工廠),就是得直接幫忙下田或去叫賣玉蘭花吧!

孩子當然也不傻,轉念一想:與其「出力顧家」累得半死,還是「出門上學」比較划算。

偏偏在這個物質豐厚的年代,不少家庭早就達到讓孩子「無須再賺錢也夠退休」的經濟條件,「靠教育翻身、翻轉家境」這一套,早對孩子沒了誘因。

我曾遇過一位被母親「拐」來門診的青少年,媽媽沒意外地指控孩子不上學,還整天沉迷於網路遊戲……聽過一輪母親「數落」孩子之後,我照例準備請家長離開晤談室,以便和孩子好好談一談。此時,孩子突然開口了:「阿公把房產留給我,妳是在不爽什麼?」

我在心裡暗想,阿公留房子和媽媽方才的數落,究竟有何關係?

這位青少年立刻接著說:「我告訴妳,我早就活得很煩了!未來也不會結婚、生小孩,我打算就這樣混完一生;房子我會分一半出租,靠著收租金,簡單三餐配網路就好,所以不去學校也沒關係。」

聽他這樣簡單明瞭地「規劃」了自己未來的人生,我雖然表面不動聲色,但心中還是忍不住一酸:究竟是經歷了什麼樣的無奈,才會讓如此年輕的靈魂過得這般空虛,索性放任自己這樣無意義的活著?這孩子該不會就是想要透過徹底擺爛,好讓其他人對他完全死心吧?

可惜的是,我還沒弄清楚個中緣由,這對母子就開始在我眼前上演了親子教養中的經典戲碼—頂尖對決。

本文節錄自天下雜誌出版的《減法教養:青少年家長必修!少緊盯、別老想、省規劃,面對孩子進入「超長青春期」,走出焦慮、得到療癒的新教養守則》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天下網路書店,提供前瞻觀點、專欄文章以及出版品資訊,期待與您一同打開閱讀視野,豐富知識人生。

延伸閱讀

上一篇
DS再掀AI熱,可能排擠炒金熱錢!2025年金價扭轉為高位震盪格局
下一篇
25歲存到300萬?歸零法、50/30/20分配法...她從編預算著手:不過嚴苛生活還能適時「揮霍」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