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最懂賺錢的心理學顧問:懂道德讓你成為好人,懂人性才能讓你成為富人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919字

經濟日報 時報出版

編按:作者表示,許多人只知道用道德與人情處世,其實人性的本質在於「趨利避害」,主動創造自己的價值,比搞好人際關係更重要!只要接納人性的本質,理解自私的真正意涵,就能處理好複雜的人情世故,實現最大程度的自我成長! 

對外順人性,彈性應對。真正厲害的人,能夠理解人性的自私,不會因過高的道德期待產生情緒內耗。他們能根據人性設計合理的制度規則,在抱持善意與人往來時,利用技巧避免對方做出超乎預期,可能會傷害自己的事。 

對己逆人性,實現成長。看見人性背後的本質規律,不但能提升思維深度,也能看見自己的弱點,獲得改變的機會。設立邊界感,守住自己的本分,不讓別人干涉你的課題,也不去干涉他人的課題。當把精力聚焦於自己,將成為自我生命的引領者,而非關係中的迎合者。

作者: 王心傲

即使想做好人,也要樹立底線

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

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其實是不能絕對區分的。如果你對很多事還持有非善即惡、非好即壞、非黑即白的二元對立思維,只能說明你還不夠成熟。如果真要對人性做一個評定,我們只能說人性自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趨利避害是任何生物生存發展的必要條件。人作為高級生物體,必然也具有這種天生本能,而自私就是趨利避害本能的社會性表現。

人是由動物進化來的,一開始同樣也面臨著惡劣的自然環境,比如變幻莫測的天氣、兇猛的對手、同類的爭奪殘殺,這些無時無刻不在威脅著個體的生存。對於這一時期的個體來說,活下來才是第一要義,而活下來的第一步就是往趨利避害的方向發展,那些不適應的個體逐漸被大自然淘汰了。

長期演化後,趨利避害功能便刻在人類的基因中代代遺傳下去。於是,每個人一生下來就無師自通地學會了這些由無數先人用生命換來的技能。即使是再不懂事的嬰兒也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這顯然有利於保存個體,保存種族,是歷史進化的正向結果。而自私就是趨利避害這一生物本能在人類行為上的集中表現。所以,從生物進化論的角度來說,如果不是自私基因的存在,可能今日就不會有人類存在。

只是,自私雖是天性,有利於個體生存發展,但人畢竟還是社會動物,一味地自私不可避免地會導致個體與他人產生衝突,衝突的結果可能是致命的。最終,我們的智慧大腦進化出了理性,理性的大腦和自私的大腦都在爭奪我們的關注。自私這個天性不斷受到道德、輿論乃至法律的制約,形成至今不分勝負的拉鋸戰。

所以,我們應該要有的覺悟是,不要一棍子打倒自私,完全否定它的意義,而是要客觀對待自私本身。我們要接受,自己本就是勢利者的後代,而不是妄圖用道德綁架,妄圖成為一個更「乾淨」的自己,這樣只會讓我們決策失誤,並且對他人的「合理」行為做出錯誤的反應。

我們崇尚道德,但不能被道德綁架

在封建社會,很多帝王為了延續自己高高在上的地位,提升安全感,常常使用兩個策略。

第一是愚民策略。簡單來說,就是希望百姓愚蠢,沒有文化,見識淺薄。所以,古時候很多窮人家的孩子是讀不了書的,甚至還有「女子無才便是德」的觀念……其實,這都是舊時的統治者故意制定的策略。因為只有老百姓的文化淺薄,他們才容易被領導、被操控。

第二是大肆宣揚品質、美德,並形成社會輿論來控制人群。比如「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等君臣綱理,「君子不爭」、「先人後己」等君子節操。

這些價值觀影響了很多人。具體表現在:面對本屬於自己的機會,卻不敢大膽去爭取,怕別人說自己自私;即使有獲利的機會,也要先人後己,覺得這樣才是君子所為。結果,這就衍生出了兩種人:

一種是崇尚弱勢文化的人,他們極力迎合古往今來傳承的這些文化,並將之奉為生存法則;一種是崇尚強勢文化的人,他們能夠認清人性的複雜,並客觀地面對人性,對於屬於自己的機會,敢於大膽地爭取,不被道德輿論綁架,勇敢追尋機會。

手段不是貶義詞

我們這裡提到的「手段」,是指人為達到某種目的而採取的方法和措施。很多人聽到「手段」二字都敬而遠之,其實這些脆弱的人要麼被利用過,要麼害怕被傷害,所以才拚命打擊有手段的人。我卻不這樣認為。就像我們前文說的,剛出生的嬰兒都能善用哭聲來操控父母,難道嬰兒是邪惡的?這未免說不過去了。我再舉個例子,你就明白了。

我有個女性朋友,人長得很漂亮,心腸也很好,可偏偏嫁了個家暴男。每次被家暴後,這男的就來一頓糖衣炮彈,朋友也就輕易就原諒他。正是因為她的縱容,家暴男就更肆無忌憚,變本加厲。最後,朋友忍無可忍,提前做好準備工作,把老公家暴的細節和證據全部整理好,然後報警了。

請問,舉報丈夫這事有錯嗎?對於秀才,我們可以跟他講道理;對於好人,我們也能曉之以理,動之以情;但是遇見了兵,你恐怕得先比畫一番再說道理。更嚴重的是,萬一不幸遇見了罪大惡極的壞人,你恐怕不得不以暴制暴。

所以,手段從來沒有好壞之分,只不過用手段的人有好壞之分,目的有好壞之分。貶低手段的人大部分都是弱者,他們之所以這樣堅持,也是有私心的。

首先,弱者有很強的惰性,他們懶得學習和使用手段,但又擔心別人用手段來傷害自己,索性就宣傳「手段是罪惡,我們要做君子」。其次,弱者往往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強者會選定這部分人來傳播手段的不光明。那強者這樣做的目的又是什麼呢?為了壟斷。如果越來越多的人知道手段,他們再去用就起不了那麼好的效果。只有大多數人都不會用手段,他們會用,才能最大限度地獲利。

所以,手段就像一個被扣上了土豪帽子的老實人,委屈極了。不過,這也是普通人的病症,對於強大的東西,他們不是懷著敬畏的心理,而是妄想透過逃避、抵制等方式來獲得所謂的虛假安全感。可是別人會因為你哭著說「你別用手段,我們來公平對決」就放下穩操勝券的籌碼嗎?顯然是不會的。所以,你不用手段,別人用手段,遊戲的結果是,你被淘汰。

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人都對戰略這個詞抱有好感,那麼戰略和手段有什麼關係呢?若是你制定了一個驚天的戰略,連戰略專家都覺得你的提議很好,但是我想問:在實行戰略的時候,要不要配合手段?比如,你的戰略方案其中一步是和 A公司的老總談判,可是此刻,你卻連他的面都見不著,你需不需要用一些手段?

你會發現,很多成功人士的第一桶金是巧用手段獲得的。就像我在《不是搞不定人,是搞不懂人性》中提到的俞敏洪,他當初辦英語培訓班,也是巧用手段才打開的局面。所以,戰略和手段這兩者是密切配合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沒有戰略方向的手段,容易一葉障目;沒有手段配合的戰略,則不容易落地。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的《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透視表象下的人性法則,從此不再吃悶虧》

作者:王心傲

心理顧問,專研心理學、人性、NLP等領域,也是百度、抖音等平臺最受歡迎的專欄作者之一。

他言語犀利,見解獨特,被稱為「另類先生」;不盲從大眾傳統思維,喜歡從本質剖析問題;善於結合日常現象、歷史故事解讀人性的底層邏輯,啟發人們打開認知與思維升級的卡點。從人性角度來破解認知升級躍遷的邏輯,為此贏得了全網無數人的點讚與喜愛。

其百家號專欄《人性解碼,思維破局》、《看破人性,重塑大腦》吸引了超過10億次推薦、490萬次讚評,單篇文章推薦量9700萬人次;被百度評為2021「年狀元計畫優質創作者」、「百度教育十大受歡迎主播」。

著有:《你的忍讓,只是廉價的示好》,藉由掌握人性的弱點與優勢,處理好複雜的人情世故。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2015年,時報出版邁入第40個年頭。出版品包括文學、人文社科、商業、生活、科普、漫畫、趨勢、心理勵志等,活躍於書市中,累積出版品五千多種,獲得國內外專家讀者、各種獎項的肯定,打造出無數的暢銷傳奇及和重量級作者,引爆一波波的閱讀議題及風潮。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平均壽命增加,退休年齡卻降低,一生需要多少錢才夠?
下一篇
這個月賺500萬看房,下個月就沒了?中年股神的領悟:大賺靠運氣,穩定才是實力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