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1132字
台灣兒童與青少年近視及高度近視(500度以上為高度近視)盛行率在全球名列前茅,這一現象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因為近視每增加100度,黃斑部病變的發生率增加58%、視網膜剝離的發生率增加30%、白內障的發生率增加21%、青光眼的發生率增加20%。
「最可怕的不是視網膜已經剝離,而是破洞沒被發現。」眼科醫學會理事長王一中醫師表示,視網膜在剝離之前,往往會先出現小型破洞,這個階段如果能夠及早發現與處理,往往能有效避免進一步惡化。然而,由於這些破洞多數沒有明顯症狀,讓人難以察覺,導致錯過黃金處理時機。
王一中醫師強調,「高風險」兒童的早期識別是重點。儘管目前小學已經每年有視力檢查,但幼兒園的小朋友的視力篩檢才能確切把問題解決。因為七歲小孩的視力已經成熟,如果能在幼稚園小班時就進行視力檢查,將對於那些被認定為近視高風險的孩子,醫生可以提早介入,預防高度近視。
立法委員羅廷瑋也建議在校園技術上面,希望可以醫生去校園,普及性更高。如果結合眼科醫學會或診所,可以進到校園,就可以讓篩檢的普及率更高。
面對台灣兒童視力問題日益嚴峻,國民健康署近來也積極推動視力保健政策,涵蓋從幼兒園即早期介入,包括近視、弱視與斜視的全面檢查與追蹤。然而,政策再理想,若缺乏落地執行的條件,終究難以產生實效。
「這次國健署真的很有洞察力,但關鍵在於如何執行。」立委林月琴指出,推動兒童視力普檢與介入策略的最大困難,不在醫療技術或家長配合度,而是地方政府之間的資源落差。
以台北、新北、桃園為例,這些財政健全的直轄市能快速配合中央政策,導入檢測設備、人力與後續追蹤系統。然而對於台東、花蓮等偏遠縣市而言,因財政資源有限、醫療人力不足,若無中央額外支援,幾乎難以承擔完整檢查與衛教任務。
這也是目前推動政策時必須正視的「地方落差」問題──「你不能期待台東縣有跟台北市一樣的規格來做檢查,那根本做不到。」因此,中央政府若欲全面實施視力檢查與預防計畫,必須考量對資源較弱縣市的補助與支援機制,才能確保全台孩童享有平等的視力照護權利。
目前,立法機構對於近視控制政策的支持主要體現在推動學校和醫療機構進行定期視力檢查,以及通過法律手段要求家長更積極地參與孩子的視力保健工作。專家認為,這一政策若能成功實施,將有助於大幅度降低近視的產生,並減少未來高度近視及相關併發症的風險。
立法委員王育敏建議,除了政策推動之外,也期待國建署做出研究去調查手機對於幼兒的影響,讓家長避免讓手機成為保母,多養成親子互動並且可以多帶孩子接觸戶外活動。
「雖然強制措施往往難以推行,但通過數據化管理與持續教育,我們可以讓更多家庭參與到視力健康的保護中。」王一中醫師表示,只有通過多方協作,才能有效降低近視的盛行率,保障下一代的視力健康。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