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AI給的建議路徑好複雜?一個價值300元財務健診服務案例:問對問題,AI 才不會變豬隊友

圖/pixabay
圖/pixabay

本文共2678字

經濟日報 布克文化

作者: 陳沛孺(Penny)

問對問題,AI 就不會是豬隊友,問錯問題,豬隊友就是你自己,因為,你才是主導者。

我朋友的財務規劃顧問群中有個需求,他們有一個價值300元的財務健診服務,讓感興趣的民眾填問卷,並獲得相對應的財務健診結論與建議。這個服務屬於銷售漏斗的上層(就像商場的試吃品),不是正式服務,卻仍耗費了正職人員的心力,因此他們向我詢問,AI是否能解決困擾。

我首先確認需求:準顧客使用健診的當下,可立即收到回饋,不用人工計算回應,且是美化過的呈現方式。

思考可能的路徑後,我認為將這項服務放在LINE官方帳號中,讓準顧客下載使用,會是最適合的方式,於是向GPT尋求實際執行的建議。GPT也非常盡責地詳述步驟,但隨著步驟展開,開始出現「自架伺服器」、「串接GPT回應客戶」、「客戶得跳到Google表單再引導回LINE」等複雜路徑。

我心裡逐漸產生一個疑惑:「這真是最適合的方式嗎?」

這是最適合的方式嗎?

重新思索需求後,朋友的核心目標是「省事、省時」,加上只是要弄個「試吃品」服務,代表不打算投注過多資源,更不需要把事情變得複雜,即便自架伺服器可以做到更多事情,那也不是他們眼下需要的。因此我們不能隨著GPT起舞,而必須思考,有沒有更簡易、更少步驟與技術門檻的方式?

隨時質疑自己的決定,多數時候非常內耗,但若是用在使用AI上卻十分剛好,GPT的確非常好用,會依據你給的資料給予回應,但如果資料本身有誤呢?如果你的需求以及執行流程本身就多餘呢?

記得《馬斯克傳》裡曾提到,馬斯克提升產線速度的核心邏輯,就是把流程刪減到不能再刪為止,如果留了一些多餘步驟,也只是把冗餘加速,無法徹底提升效率,因此寧可在前面慢下來思考,也不要搶快而導致後面執行麻煩。

回到朋友的財務健診服務,原本我傾向要在LINE裡串接GPT,使其和使用者進行財務健診的問答,但意識到方案變得複雜後,開始觀察GPT的回覆,並浮現一個疑問,於是反問GPT:

「看起來似乎不用把你串接進去也可以執行,對嗎?」

果然GPT回覆:「對,如果使用某個插件,可以不必將我串進財務健診服務。」

隨後它給了一個更簡易好達成的方法。但在我反問GPT以前,它不曾指引過這個執行方向,如果你照單全收,白費工夫了都不知道,日後經高人提點,還會以為AI給的建議超爛,殊不知自己才是豬隊友。(如下頁圖)

近年來AI應用大爆發,我跟許多人一樣陷入焦慮:「會用AI的人好多,大家學習的速度快到跟不上,要趕快學習!不然會被丟下!」

但那段時間我發現,自己都是在追新工具,卻不一定有適合使用新工具的情境,我才發現自己想錯方向,不是趕快學習新工具的操作,而是要思考更重要的:「我想做什麼?」

對於AI小白,很常會因為新出了哪些AI工具,網友又分享了哪些超強的應用方式,而感到知識焦慮,想要趕快跟上,但只要沒有先釐清自己的目標是什麼,就無法以終為始,去回推有哪些任務、適合達成任務的工具有哪些。

有些人操作起AI是很快會有產出沒錯,但這一切都是奠基於他們知道自己產出的原因,以及產出後能利用成果推進到什麼目標。如果還沒釐清這些就跟緊學習,只會耗了一堆時間後才發現,能用的工具沒幾個,原本該讓你省時省錢的AI,到頭來卻浪費了你的時間成本。

假如時間重回幾個月前,我會跟當時的自己說:「先別焦慮,不用著急學一堆AI怎麼操作,工具只是工具,先確認目標,再去找對應的工具,慢慢來才快。」

那些前期投入研究並分享出來的,有許多是以分享科技前沿維生的自媒體經營者,及接著要以此維生的AI講師,因此不用急、不用慌,先思考你的目標是什麼,目前的型態是否需要調整更改,至於要使用哪些AI工具,都是後面再思考的事。

依我正在撰寫的當下(2024年11月底),GPT已經可以充當任何行業的引路人,它比任何行業的專家都還要親切耐問。但GPT被餵食的資料,無法完全涵蓋各行業的專業,因為專家們的「專業」有時是累積出來的經驗,有時是一段他自己的體悟,有時專家根本不會寫出來,因此GPT雖然足以當作引路人,但尚且無法取代專家,不過對我們一般使用者來說已綽綽有餘。

我們可以使用各式不同的AI工具,產出以往需要高成本的內容,比如:

1.影音類:動畫生成、剪輯、腳本設計、上字幕、數字人(AI複製人)、音樂音效設計生成、聲音複製⋯⋯等。

2.文案和內容創作:廣告標語和行銷文案、部落格文章或新聞稿、電子書或教育課程內容、社群媒體貼文與內容策劃⋯⋯等。

3.圖像設計與視覺內容:插圖和數位繪圖、品牌Logo設計、社群媒體圖卡和Banner、動畫短片和GIF設計⋯⋯等。

4.市場研究與分析:用戶需求或市場趨勢的報告生成、自動化數據視覺化與分析、關鍵字研究與SEO建議⋯⋯等。

5.教育與互動內容:線上課程教材設計、互動測驗或小遊戲、適應學習系統生成題庫⋯⋯等。

6.技術與程式相關:生成基礎程式碼和模板、軟體介面的設計草稿、文件與技術手冊的編寫⋯⋯等。

7.翻譯與多語處理:質量的文章翻譯、跨語言字幕製作、多語言網站內容生成⋯⋯等。

還有許多應用場景,這邊就不一一列出,但我們可以看得出來,因為AI工具的盛行,有越來越多企業選擇使用AI取代昂貴的人力。而隨著人力釋出,就業市場越見競爭,個人品牌也變得越來越重要,才能讓潛在的合作機會看見我們的優勢。然而一個人能運用的時間精力有限,最終我們一樣需要依靠AI協助,幸運的是我們身處在這個年代。

文科生可以請GPT教寫程式,理科生可以請GPT協助寫文章,領域知識的分際線越來越淡。進一步,我們還可以請GPT依據提供的資料,為我們規劃未來可能有哪些發展路線,以及建議如何執行。有句話說:「人不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但是在AI時代,你即使不知道有什麼知識領域可以幫助自己,都可以找AI告訴我們可能的領域。

但是(凡事都有個但是)GPT給的建議並非固定不變,有時甚至會是個幻覺,請別將產物奉為天條,必須有自己的判斷依據。

這裡分享三個問句給大家質疑自己,或轉向質問AI:

「需要這麼做的原因是什麼?」

「沒有這麼做的影響是什麼?」

「有沒有更簡單的方式?」

如果涉及比較多種方法,GPT回覆的內容可能會太長,可以請它用表格方式整理呈現。

這件事告訴我,GPT看似完整的回答,容易讓人感到問題似乎都解決了,只要照做即可,但我們仍必須質疑自己提出的問題與方向(推薦閱讀《你問對問題了嗎?》),畢竟當問題錯了,答案也不會是對的。AI永遠都只是我們達到目的的超強輔助,千萬不要不假思索地使用,讓AI為我們做主。

本文摘自布克文化的《用AI打造素人影響力:圖解商業定位、內容策略與AI應用的24堂實戰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布克文化成立於 2003 年,為城邦出版集團旗下的出版社。 布克文化為小型綜合型出版社,出版範圍涵蓋旅遊、財經、健康、瘦身、食譜、學習、電影、圖文、戲劇、等相關出版品。布克圖文書質量兼俱,獲獎無數,以台灣出版最高榮譽金鼎獎為例:《TO by 通勤日記》入圍第32屆金鼎獎,《瘋狂日記2》《Mr.Pig2:實現夢想的祕密》入圍第33屆金鼎獎。 布克的出版理念:以讀者的閱讀價值為出發點,因為book讓我們更靠近。

延伸閱讀

上一篇
富采出清普瑞光電持股
下一篇
搶修中南部光電案場 元晶、茂迪、聯合再生擁利多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