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 App

  • 會員中心
  • 訂閱管理
  • 常見問題
  • 登出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notice-title img

📢 免費 LINE POINTS 大放送!


會員限定好康!輕鬆兩步驟
✅ 打開 App
✅ 左上角登入會員


訂戶還能加碼抽
💰 輕鬆坐等領 LINE POINTS 💰


不再通知

AI時代最難被取代的工程師?類比IC工程師為什麼這麼夯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來源:Dreamstime/典匠影像)

本文共2231字

經濟日報 商業周刊

撰文者:陳宜伶 編譯

摘要

類比IC是什麼?它和數位IC有什麼不同?為什麼這個相對冷門又難懂的領域,在AI時代成為科技人才中含金量最高的職缺?

104人力銀行近日發布《2025年科技業人才報告書》,其中類比IC設計工程師的年薪中位數達到155萬,成為科技業「非主管職」中最高薪的工作。

類比IC是什麼?為什麼不能被取代?

簡單來說,類比IC(Analog Integrated Circuit)是處理「連續變化電壓或電流訊號」的晶片。

類比混合訊號工程師納尼.阿達尼(Nanik Adnani)解釋,類比IC工程師就是在「設計、創造或調整那些能夠產生連續變化訊號的電子積體電路。」

這些訊號來自現實世界中的聲音、光、溫度、壓力等感測資料,舉例來說,當你對著智慧手機說出「Hey Siri」,聲音的聲波會被麥克風轉為電壓訊號,經過類比IC的放大、濾波,再經由ADC(類比轉數位)轉為數位訊號,才能送進AI模型分析。

換言之,沒有類比IC,AI就無法「聽到」你的聲音,也無法「看到」影像或「感應」外部世界的資訊。

在車用電子、工業自動化、5G通訊、物聯網、穿戴式裝置等新興應用領域,類比IC扮演關鍵角色。每一個傳感器模組背後,都需要一組精準穩定的類比前端;每一個AI SoC(System-on-Chip)中,都藏著不容忽視的電源管理與訊號處理模組,而這些,都是類比IC設計工程師要下的功夫。

類比IC工程師在做什麼?需要什麼專業能力?

你可以把類比IC工程師想像成,與現實世界連結的「模擬橋樑」,類比IC工程師熟稔的電路學就像魔法一樣,可以把我們生活中的電子產品需求「變出來」。

類比IC工程師通常要具備以下能力:

深厚的電路理論與電子學基礎,包含電晶體特性、回授理論、雜訊分析等。

熟練的電路模擬工具,如Cadence Spectre、HSPICE等,進行前端模擬與驗證。

製程與layout敏感度,微小佈局差異都可能造成電路失效,需與後端工程師密切合作。

跨領域溝通能力,與布局IC工程師、數位IC工程師協作,設計符合整體效能與功耗目標的電路。

這些技術能力之外,還需有異於常人的耐性、細膩與強大的溝通能力。類比IC設計沒有絕對正確的「標準答案」,每一個案子都可能是全新挑戰,也因此充滿藝術與創造性的成分。

類比IC工程師的養成有多難?為何人才這麼缺?

類比IC工程師,需要深入理解半導體製作的每一個環節,包含了設計、布局、製造、量測和測試。類比IC工程師還需要懂整套電路元件的物理狀態,在放大器、電源模組、濾波器、振盪器、ADC/DAC等電路中,進行電晶體級的參數設計與模擬。

由於要了解一堆電子電路學導論,類比IC工程師通常都是研究所出身,即便是剛出社會的新鮮人,也需要為了銜接學界和業界的差異,訓練個三到五年。

加拿大國家研究委員的半導體主管布萊恩.肯尼迪說道:「相信我,這些類比IC工程師的功夫可不是憑空來的,都是靠多年實戰、在工程現場一點一滴熬出來的,幾乎可以說是門黑魔法了。」

有PTT業內人士分享,類比IC設計相當吃經驗,基本的電子學和電路學只是入門,真正的關鍵在「數學直覺」和物理常識。「而這種直覺是做過幾百條IC布局(layout)與量測、踩過一堆雷才會有的。」

在台灣,電子、電機相關科系的學生大多傾向選擇數位IC設計,原因在於類比IC門檻高、教材少。數位IC有大量開源工具與範例,類比電路學習資源相對冷門。

而且,類比IC工程師養成時間長,從新鮮人到能獨當一面,往往需要5年以上時間歷練。

還有,錯誤代價高!一條小電路設計錯了,整個晶片可能報廢,極度高壓,責任也大。

產業需求高漲,資深的類比IC工程師成為各大IC設計公司爭搶的人才。一位半導體業資深人資坦言:「數位IC工程師的缺口是大,但類比IC工程師是你有錢都不一定請得到人。」

AI時代為什麼讓類比IC工程師身價上漲?

AI 發展的越強大,和真實世界的連結就越重要,而這個橋樑,就掌握在類比IC工程師手上。如今AI不再只活在雲端或資料中心,而是越來越多應用發生在自駕車、智慧音箱、工業機器人、穿戴裝置、智慧醫療等真實生活當中。這些應用都要「聽得見、看得見、感覺得到」,而這些聲音、圖像、溫度、壓力、加速度等原始資料,通通是類比訊號,需要類比IC處理放大、濾波、轉換,AI模型才能「看懂」或「聽懂」。

過去,大家用的是通用CPU、GPU,類比IC只要設計一次,就可以用很久。現在進入AI應用碎片化時代,手機、車用、智慧音箱、行車記錄器、無人機、伺服器,各種客製化晶片設計需求大爆發。

這也帶動類比IC要「跟著客製化」——不同電壓、不同封裝、不同介面,都要不同設計。問題是:類比IC不像數位IC有工具可以生成,類比設計得「一筆一畫自己畫」,人才養成超級慢。

換句話說,沒有類比IC,AI根本接收不到外部世界的訊號,若沒有這個橋樑,AI無法知道現實世界長什麼樣子。這是類比IC工程師在AI時代,變得越來越夯的原因。

資料來源:LinkedIn、HACKDay、EEtimes、SemiEngineering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商業周刊》網站。

※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延伸閱讀】

不會被AI取代、有做就有錢、時薪破千!Z世代正改投藍領,哪些工作最夯?

學生習慣用ChatGPT寫作業的後遺症是什麼?

為什麼比爾蓋茲、貝佐斯都愛「洗碗」?一個小習慣藏著致富關鍵

Z世代的包,為什麼掛滿娃娃?

中國下令電池「不准爆炸」!電動車戰國時代要終結了?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創立於1987年,是台灣發行量最大的財經雜誌,同時也是最具影響力的媒體之一。總是在關鍵時刻,提供讀者「先進觀念‧輕鬆掌握」具深度與廣度的第一手消息。

延伸閱讀

上一篇
AI晶片下一個關鍵戰場:ASIC!輝達NVLink對決UALink,台廠押寶供應鏈卡位戰
下一篇
比CPO、BBU還受外資喜愛 散熱雙雄為何熱到發燙?

相關

熱門

看更多

看更多

留言

完成

成功收藏,前往會員中心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