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共782字
「我曾靜靜躺在一棵樹下,樹在邊坡上以傾斜的方式生長出來。我就開始想像,這棵樹在這裡歷經了多少風吹日曬雨淋。」對於久居在城市的人們來說,這情景或許難以想像,卻深刻地在環境友善種子創辦人王書貞的腦袋裡繚繞。
王書貞對待山林、溪流、溼地,甚至海洋,就猶如呵護著家人,動植物生態系都是她的朋友。她放下執著,赤腳踩在泥土上,靜心深深呼吸,利用「五感」來感受大自然每一刻的氣息與溫度。
從新聞傳播出身、擁有十餘年廣播電台的資歷,王書貞敲響過三次廣播金鐘獎,因為擔任志工解說員、環境教育教師,體會了大自然給予的感動,她漸漸認同環境保護在台灣深耕的重要性,手邊幾檔節目企劃更與生態環境連結,一心期盼透過傳播及教育的方式分享永續的深刻底蘊,重新喚起台灣民眾的環保意識。
起初創辦環境友善種子時,也遇過不少挑戰,像是得標案不穩定、經費不夠、合作溝通效能不佳,造成同仁的心理負擔,當下每天的思考是:這樣的營利模式,能讓公司繼續經營下去嗎?但環境教育在台灣一直沒有系統化,比起獲利商機,她更希望找到生態的健全與正向循環,讓人類與大自然共生。
「大自然總是有辦法療癒我的,我就躺在一棵樹旁,獲得這片土地給予的鼓勵和支持。」不論是教師培訓、課程設計、企業永續顧問輔導、學習體驗等,王書貞團隊從零打造,一步步從環境教育的核心價值找尋合作機會,「我們同仁就像是大自然的翻譯官,將察覺到的故事價值及專業知識,透過轉譯的力量展現給大眾,一起成為保護大自然的協力者。」
前行政院長毛治國曾以教授身分提點她,不該當一隻在森林裡時常跳動的松鼠,局限在某幾棵樹之間——而是讓自己提升成老鷹的高度,俯瞰森林生態系統發生的各種事情。
15年過去,王書貞也就像影響她最深的、那棵生長在斜坡的樹,努力地向上延伸,造就成適合自己活著的姿態。雖然過程中的辛勞難以言喻,她也找到生命的重量,在永續的一片森林裡,成為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
※ 歡迎用「轉貼」或「分享」的方式轉傳文章連結;未經授權,請勿複製轉貼文章內容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