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棒了!你沒有錯過任何訊息!
思潮的最前線,知識的最先覺
大部分的自我啟發書都會鼓勵我們設定遠大的目標。有遠大的目標,我們才會採取相應的行動。我十分同意這個說法,因為五年賺一千萬元的方法,絕對不會和五年賺一億元的方法相同。想要賺到一億元,就必須採取能賺到一億元的方法。
編按:作者表示,身為「三明治世代」,夾在孩子與父母、婚姻與工作之間的你,當爸媽過了65歲,各種醫療、長照、財務、法律相關問題,將接踵而來,必須在父母還健康之際,充分掌握預防之道。 作者: 康哲偉
「您有支氣管炎嗎?各位都知道梨子對支氣管有幫助,但您知道有一種梨子對支氣管炎特別有幫助嗎?正是外觀難看的梨子。好看的梨子雖然適合送禮,卻為了追求外觀,進行基因改造。而難看的梨子在栽種過程中,追求的只有它的味道和功效。」
「金課長,您聽說了嗎?徐課長被老闆女兒抓到他在做YouTube耶。」「是喔?他之前開始做這些有的沒的時,我就知道會有這一天了……」徐課長從三個月前開始看《快速致富》這本書,連睡覺的時候都嚷嚷著如果錢不進來,就會窮一輩子。他瞞著公司做YouTube的事,看來被發現了。
我敢說,那些人很難賺大錢。我不是因為他們罵我才說這種話。在資本主義世界,想要賺到錢,勢必要賣東西。上班族賣勞動力賺錢,家門前的巴黎貝甜賣麵包賺錢,特斯拉則賣電動車賺錢。舉凡小商店到大企業,賺錢的本質都是賣東西。用「賣○○的」這種詞語貶低正當進行銷售的人,絕對成為不了「銷售者」,自然很難賺大錢,除非他是雙重人格。
九歲的小女孩可以在歌劇演唱家黛安娜.丹姆勞獨唱晚會後上前獻花,因為父親是樂團監事會成員。她現在還顯得有些害羞,但很快就會泰然自若。十一歲的男孩接受商場上父執輩朋友的邀約,坐在球場貴賓室中觀看決賽。中場休息時,他以精闢的語言跟一位市政府的財務專員解釋他就讀的文理中學的辦學理念。
編按:作者表示,「那年,父親七十九歲,中年曾動過心臟手術的他,身體雖稱不上硬朗,但生活打理、行動力皆自在裕如,以致雖見形體顯現老態,但我們卻總是輕忽他已步入遲暮之年……直到某日他在公園跌倒,摔斷了髖關
從社會整體來看,財富並非只帶來好處。近來,心理學對開始關注金錢與社會地位如何影響人們的社會心理行為,得到的結論是:經濟狀況較好的人,會自認比經濟狀況較差的人優越,較沒同理心,而且比起較窮的人,更容易認為違反交通規則或逃稅不算什麼違法行為。
如果是因運氣、巧合,或者特殊情況突然致富的人,就很難找到合適的方式處理這麼大筆的金錢。這種情形就很容易發生所謂暴發戶的刻板印象:金錶、酒池肉林的夜店派對、氣派的豪華轎車、全身金光閃閃、開香檳到處噴。
從沒人教過的人生必修課。台灣金融界的傳奇人物,曾寫下「外商銀行最年輕董事長」紀錄的管國霖就是一個活生生的寫照。 進入外商銀行不到十年,三十六歲當上總經理,四十三歲出任集團台灣區總裁,在許多人眼中,管國霖的際遇就像「人生勝利組」。然而,當生涯攀上最高峰之際,他卻在五十歲那年,為了照顧高齡失智父親,毅然決然告別職場,離開他待了二十五年的花旗銀行。
父親入院後,因髖部受傷部位無法開刀,在等待自然長成期間,父親只能在病房裡靠止痛劑度日。然而,久臥的不便,加上難耐疼痛,父親的「囡仔性」屢屢發作,全職陪伴的母親每每勸慰無效,暴衝戲碼便不斷上演:一會兒怒拆床緣扶手,執意下床如廁;一會兒哀叫不絕,嚷著受不了如此身心煎熬。甚至,半夜猶如上演電影《大法師》情節,時而跟幻覺對話,時而目露驚懼,彷彿正與另一世界拉扯,聲嘶力竭到天明。
編按:美國大學教授想知道高收入者如何累積財富,花二十年時間追蹤美國上千個家庭的財務發展狀況。他們得到的結論有如一記警鐘:「在將收入化成財富這件事上,高收入的醫生、律師與中階經理人的表現低於標準。」無論
有錢很好,一直都有錢更好,因為家裡好幾代都是有錢人的話,後代繼承的不只是金錢而已,從小耳濡目染,還會懂得如何運用及管理金錢等等。還有那些隨著職涯發展收入逐漸增加的人,也會一步一步自然地走進較精緻的生活
「小時候我曾相信金錢是生命中最重要的東西。如今老了才知道,真的是這樣。」王爾德的名言常常很尖酸,但也總是一針見血。金錢當然不是一切,但錢還是能買到很多東西。 這裡指的不是像卡地亞手錶,還是凱歌皇
編按:一對建築師夫妻50出頭,扣除一切費用後的家庭淨資產約1,025萬新台幣。另一業主家庭30多歲,繼承一家有四間店面的汽車經銷商,還有一棟城市別墅、兩棟度假別墅,以及流動資產約4.11億元。兩家人品
人們都說「英雄不怕出身低」,一個人若擁有強烈的企圖心,自然會突破層層阻礙,去實現始於他的英雄旅程。以前我認為,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於一個人的心態和性格,當然還有某些不容易被具體形容的因素影響著;讀完此書,
《慣習Habitus》這個書名,一開始不太懂為什麼不稱為習慣,經過一番理解與查證後,慢慢更認識了這本書的涵義,慣習比較像是一個人的氣質與人格特質養成。 很多人總以為這個社會大家的財富應該都差不多,只